Lazy loaded image
我与AI的一场深度思考
字数 1330阅读时长 4 分钟
2025-5-5
2025-5-5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最近一段时间,我不断地与AI进行着各种对话。这种交流,带给我很奇妙的感觉。它像一面镜子,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混乱与迷茫。
我一直自诩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,内心敏感细腻,脑海中总是充满各种奇思妙想。然而,这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过于活跃的思维,也让我深陷于“想得多,做得少”的困境中。
记得我曾尝试过自媒体创作,也尝试过写作,甚至最近几天还热衷于折腾AI技术开发。然而,每次我开始一个项目时,内心总是充满新鲜感与激情,但过不了多久,这种激情就会消退,我便又开始转向下一个新鲜的领域。如此循环往复,难以深入,总是在0到1之间反复徘徊。
我问AI:“为什么我总是这样?”
它的回答令我醍醐灌顶:
“你可能太容易被‘新鲜感’驱动,太追求完美主义,缺乏清晰的长期目标,以及持续的正向反馈。”
是的,我太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。每当面对新的项目、新的工具、新的方法,我总会忍不住去尝试,试图找到最优解。但在漫长的寻找过程中,我的精力早已耗尽,最初的目标也早已模糊。
而我心底的完美主义倾向,更是让我在行动前反复权衡,迟迟无法迈出关键的第一步。我总希望找到最完美的方案、最合适的工具、最理想的状态,以至于在选择之中消耗掉了所有的动力与耐心。
AI告诉我:
“完成比完美重要,行动比工具重要。”
这句话对我来说,真的太重要了。回想过去的经历,我发现自己总是陷入不断寻找“最好”工具的怪圈中。比如,我打算列个行动清单,却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最完美的App或最顺手的笔记本,结果却忽略了真正的目的——落实行动本身。
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执行力差的本质原因,并非能力不足,而是缺乏有效的方法论与自我管理技巧。我向AI寻求建议,它给了我几个非常具体的行动方案:
微习惯法则:从小到无法拒绝的小任务开始,降低行动门槛。
清单管理法:每天只列最重要的三件事,具体到可立即行动的程度。
番茄工作法:每次行动设定25分钟的专注倒计时。
快速决策法:给自己设定决策时间,比如10分钟,时间一到立即执行。
分心记录本法:专注某事时,若想到其他事项,马上记录下来,稍后再处理。
这些方法看似简单,但却直指我的痛点。
更可贵的是,AI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提醒:
“专注并非天赋,而是一种可训练的肌肉。从小事做起,持续练习,你一定能成为更高效、更专注的自己。”
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温暖。我开始尝试着去接受不完美,试着去享受行动本身,而非纠结于结果是否达到理想状态。
而这次与AI的交流,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热爱所在。通过不断梳理,我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其实是AI应用、写作与个人成长方面的探索。这些领域,既满足了我学习与探索的好奇心,也能不断带给我新鲜感与成就感。
于是,我决定从今天起:
  • 每天只专注于一两个明确的任务。
  • 不再追求绝对完美,先行动起来再说。
  • 记录下每一天的微小进步,无论它多么不起眼。
  • 定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,给予自己及时的反馈与鼓励。
与AI的这场深度交谈,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迷茫与挣扎并不可怕,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阶段。重要的是,我开始懂得接纳自己,愿意尝试用更有效的方法去行动,去成长。
最后,想把AI送我的一句话分享出来,送给和我一样在迷茫中挣扎的你:
“再小的行动,都胜过最完美的思考。”
愿我们都能从现在开始,迈出那小而重要的一步。
上一篇
AI 是工具,技术也是工具
下一篇
未知事物怕啥,干就完了